新型冠状病毒(2019-nCoV) 抗原检测试剂盒
注册证号:国械注准20223400361
注册证号:国械注准20223400361
随着经济水平的升高,“三高”逐渐年轻化。
研究显示,从1990年到2016年,我国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从3.7%上升到6.6%,患病人数也翻了一倍。
而其中,15~49岁这个年龄段人口的患病率增速比其他年龄段都要高[1]。
有些人在被“戴”上糖尿病 “帽子”的那一刻,甚至都不知道为啥自己会得糖尿病,也不知道糖尿病可不仅仅影响血糖水平这么简单。
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你所不知的隐形危害。
这些「隐形糖」
我们天天在吃!
通常我们认为的糖就是那些甜甜的糖果、白砂糖、蔗糖等,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“精制糖”。
但事实上,糖可远远不止这些精制糖,碳水化合物也是糖。
碳水化合物是给身体供应能量的“主力军”,身体依靠碳水化合物供能占到每日总热量的45%-65%[2]。
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存在于粮谷类、某些豆类、蔬菜(如土豆、藕、山药等薯类)和水果当中。所以我们日常饮食中面食、米饭、蔬菜、水果、奶制品、加糖的食物和饮料(说的就是你,奶茶!)等都含有“糖”。
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,大家越来越认识到“精制糖”的危害,但是对于吃碳水的问题常常被忽略,这些吃上去不甜的「隐形糖」吃多了,也一样会出现能量超标、过剩,成为引燃「糖尿病」 的「导火索」。
你不知道的「隐形肥胖」
在我们人体每日摄入的食物中,一部分用来供应当天的消耗,剩余一部分就会被储存起来,以备需要时使用。脂肪是贮存能量最佳形式,脂肪可以做到用最小的体积储存最大能量。
多余的能量最先是被转换为脂肪,储存在皮肤下面,这就是所谓的“皮下脂肪”,不过“皮下仓库”的空间是有限的。
水满则溢,脂肪也一样。当过剩的营养转换为的脂肪太多,超过了皮下贮存的限度的时候,皮下脂肪就会外溢。这些会脂肪会流向另一个储存仓库——内脏,这时就出现了脂肪肝、脂肪胰,我们称为“隐形肥胖”。
胖在肚子,称之为“中心性肥胖”;胖在肝脏,称之为“脂肪肝”;胖在胰腺,称之为“脂肪胰”。这些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检查手段才能被发现,比如B超、CT或核磁共振等。
那这些「隐形肥胖」,很重要吗?
重要!胖的部位不同,对血糖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。
如果胖在皮肤下,通常对血糖没有太坏的影响;但是当胖在内脏,特别是肚子里、肝脏、胰腺,那对血糖影响就大了,高血糖的“潘多拉魔盒”也就此被打开了[4]。
每个人皮下脂肪的存贮空间是不一样,医学上称之为“脂肪阈值”或是“肥胖阈值”。基因、遗传因素会影响肥胖阈值的大小。
有些人很胖,但是肥胖阈值大、皮下脂肪存储空间巨大,所以即便胖,但血糖代谢正常;有些人不胖,但是肥胖阈值小,人看着瘦但是内脏脂肪多,出现了脂肪肝、脂肪胰,血糖代谢反而容易出现异常。
所以不管是胖子还是瘦子都有可能出现糖尿病。 “肥胖阈值”才是“隐形肥胖”、高血糖问题的关键。
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与预防
具备以下因素之一,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:
1、年龄≥40岁;
2、超重与肥胖;
3、高血压;
4、血脂异常;
5、静坐生活方式;
6、糖尿病家族史;
7、妊娠糖尿病史;
8、巨大儿(出生体重≥4Kg)生育史。
6.1 mmol/L≤空腹血糖(FBG)<7.0mmol/L,或7.8mmol/L≤糖负荷2小时血糖(2hPG)<11.1mmol/L,为糖调节受损,也称糖尿病前期,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。
那么,糖尿病如何预防?
糖尿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并发症。
每个糖尿病患者在刚得糖尿病的时候,相信医生都会告诉您这句话。
糖尿病如果管理不好,就会面临可怕的并发症问题,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预防或减少并发症。
所以糖尿病的预防就是需要持续的身体管理才能促进健康,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。
01 作息规律
充足的睡眠有着更高的抵抗力,那些每天睡6小时以下的人群比睡足七小时的人而言,糖尿病的患病概率增大两倍。当然并非睡觉时间越长越好,如果睡眠时间太长超过九个小时对健康也是不利的。
02 控制体重
控制体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糖尿病。肥胖时,胰腺周围堆积的脂肪会阻碍胰岛β细胞,使其停止生产足量的胰岛素,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失控。而调整饮食减掉脂肪后,胰腺会恢复其正常工作。
建议运动时间每周3~7天,累计时间150分钟。可以选择有氧或阻抗运动。
有氧运动:可选散步、慢跑、自行车、游泳、广场舞等;
阻抗运动:可选哑铃、弹力带、俯卧撑、靠墙蹲马步等。
03 戒烟
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~4倍,而戒烟可降低这一风险。
研究发现不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吸烟患者低41%;与一直吸烟的糖尿病患者相比,近期戒烟(连续戒烟2-6年)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17%,长期戒烟(超过6年)者的获益也随时间积累而更加明显。
04 饮食规律
富含纤维的饮食可以调节肠道菌群,有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,还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脂。
05 定期检查
一定要了解自己血糖、甘油三酯的数值,平常可以自行检测,如果多次测试数值已经超过正常情况的上限,就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,及时进行治疗。
总之, 糖尿病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疾病,概括起来就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,后者包括饮食、运动等等。
前者是与生俱来的,但是后者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改变。只要健康生活,保持合理体重,就能最大限度地做到预防糖尿病。
参考文献:
[1] Liu, Min, et al. "Burden of diabetes, hyperglycaemia in China from to 2016: Findings from the 1990 to 2016,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." Diabetes & metabolism 45.3 (2019): 286-293.
[2]Uptodate.《成人健康膳食》
[3]Ochoa M, Lallès JP, Malbert CH, et al. Dietary sugars: their detection by the gut-brain axis and their peripheral and central effects in health and diseases. Eur J Nutr. 2015,54(1):1-24.
[4]Taylor R. Type 2 diabetes and remission: practical management guided by pathophysiology. J Intern Med. 2021,289(6):754-770.
来源:怡禾科普、有来医生
由0055银河官网生物整理发布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违规请联系删除
注册证号:国械注准20223400361